MIFON X1 电竞路由器 星辰白
MIFON X1电竞路由器
MIFON X1S 电竞路由器 满血红
F1 4K智能电视盒子
F1C 4K智能电视盒子
十八大提出,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,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,将科学发展推上新台阶。其实,我们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群专注科学发展的开路人,他们用毕生的学识和执着,还有开天辟地的勇气,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,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进步。今起,本报特推出“荆楚跨越 院士能量”系列报道,关注他们为湖北,为中国带来的温度和速度。
2月17日,正月初八上午8时,81岁高龄的武汉邮科院顾问赵梓森院士,来到自己的办公室,开始了春节后的工作。他先翻阅完当天的《湖北日报》后,打开电脑,查看最新信息。上午9时许,记者来到赵院士的办公室时,他告诉记者,他刚做完一个简单的PPT,以方便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研究以及光纤的发展情况。2007年,记者第一次采访赵院士时,他同样做足准备,同样也是这么认真。
在过期杂志上看到震惊的消息
1953年,赵梓森读完大学,被分配到武汉邮电学院,成为一名中专教师。赵梓森在担任教师工作时,为了打好科研基础,他用3年的业余时间复习和学习了微积分、电工原理、数理方程、概率论以及英语、俄语、日语等。1969年,学校领导见赵梓森喜欢科研工作,于是交给他一项重任:让他担任大气传输光通信课题室副主任,从此开启了他成为“中国光纤之父”的旅程。
刚开始,他们实验的空气传输有效距离只有8米,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,赵梓森和他的同事把8米距离迅速拉长到了10公里。
实验是在一个晚上进行的,他们爬上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——位于中山大道和前进五路交会处的水塔,用点钨灯对准10公里处的青山海运工程学院进行传输实验。此次实验大获成功。
但是,赵梓森很快发现,大气传输光通信不能全天候通信,碰上雨、雪、雾等天气,这套装置就失灵了,而邮电通信怎么能容忍有一刻的中断呢?通过这个成功的实验,赵梓森得出了一个失败的结论:搞大气传输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,必须寻求新方法。
“那个时候,不像现在有网络、有资料。”赵院士说,他唯一看到与光纤有关的信息,是在湖北省图书馆的一本国外杂志上。杂志上称,1970年,美国康宁公司科技人员花费三千万美元,已成功拉出三根30米长的玻璃光纤。
“看到这一消息,我非常激动,我相信我也可以做出来!”赵院士认为,光纤传输的容量远远超过电缆,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已经开始了!
简陋的实验室 拉出中国首根光纤
1973年,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,赵梓森等人的研究获得了认可。当时,光纤通信在世界上也未进行实用,他们选择了石英光纤、半导体激光器和编码调制制式的技术路线。赵梓森等科研团队在一无资料,二无设备,条件又十分简陋的情况下,开始了攻关。
赵院士说,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,实验经常会遇到爆炸和中毒的危险。在一次实验中,四氯化硅从管道中溢出,生成的氯气和盐酸冲进他的眼睛和口腔,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,口腔也发炎直淌黄水。同事们将他送进医院,结果伤未痊愈,他又回到了实验室。
赵梓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,克服了重重困难,和同事们一道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。经过两年的研制,1979年,终于拉制出来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,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。
事隔3年,赵梓森和同事们一道又研制、设计、安装并开通了8兆毕/秒光缆市话通信工程。该工程是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工程,它开创了中国光纤通信工程应用的历史新篇章。
即将光纤入户 所创价值年超千亿
1983年,赵梓森担任武汉邮电学院研究院总工程师,1985年他走上了副院长的领导岗位。繁忙的领导工作,丝毫未削弱他对光纤通信研究的热情。他继续率领一批科技人员,完成了我国第一个34兆毕/秒和140兆毕/秒市话和长途光缆通信系统工程,即汉-荆-沙工程,为我国18万公里明线光缆改造作出了示范,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。
作为中国光纤通信发源地,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(leyucom乐鱼官网官方网站科技)也是中国光谷落户武汉的重要的筹码。去年,武汉邮科院(leyucom乐鱼官网官方网站科技)的全年总收入达到120多亿元。
据介绍,2012年,中国光谷——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企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。当年,全省光纤行业创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。武汉邮科院的科技人员认为,如果没有赵梓森院士的研究,就没有邮科院今天的成就,也不会有峰火科技、长飞光纤这样的企业。
记者了解到,2012 年,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.6 亿户,而如果当年没有赵院士的第一根光纤,中国的互联网发展,或许要落后世界至少5年,其中的经济损失,更无法估量。
今年,赵老已81岁高龄,但他仍然每天坚持来办公室上班。“光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,没有光纤,就没有高清电视,没有网络。我估计还要三年时间,将开始推广光纤入户,到时,武汉市民就可直接通过网络看高清电视、电影、直播,速度将是现在普通网速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。”
不过,赵老仍略显严肃地说:“现在中国的穷困地区还没有光纤通信,光纤到户也还在发展之中,光纤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,我们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。”
人物介绍:赵梓森,1932年生,广东人,毕业于上海交大,1973年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研究,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,为我国光纤通信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。上世纪70年代末,组织研制生产出我国首批实用化光纤光缆和设备,被誉为“光纤之父”。